家鄉(xiāng)的花燈節(jié)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村里人叫“正月十五”,,或者叫“花燈節(jié)”,。
年初六一過,人們便開始準備過正月十五,,先是集市上熱鬧起來,,五彩繽紛的燈籠掛滿兩旁,有長方形的,、圓形的,、魚形的、雞形的等,;各式各樣的花炮擺滿街頭,,長的、短的,、成串的,、單個的……我喜歡長方形的紙燈籠,八個角四個柱用竹子扎成,,四個面用透明紙糊住,,底部一個長條木板,點燈時,,把蠟燭底在火上烤一下,,熔化后粘在木板上,而后點著燭芯,。打燈人手拿小棍挑著燈籠,,這便是當時最普遍的花燈。
正月初十一過,,開始蒸面燈,。面燈用豆面摻麥面制成,以豆面為主,,按月制燈,,一月燈,在面燈的燈座上捏一個符號,,二月燈,,捏兩個符號,以此類推,,直到十二月為止,。另外,,再蒸一些菜包子,我們稱之為“菜角子”,,還有一些動物,,如龍、豬,、狗,、雞等,最不可少的是一盤龍,。家鄉(xiāng)人說,,吃龍頭可保一年內順風順水。龍眼用紅豆制成,,龍嘴張開,,舌頭上貼上紅紙,有些嚇人,。
面燈蒸熟后,,掀開鍋蓋,老人會仔細觀察,,看十二個月的燈里,,哪個月水多,就認定這個月多雨,,需要防雨,。面燈需多蒸些,因為家鄉(xiāng)有個風俗,,誰家的老人去世了,,三年內不準蒸燈,要讓鄰居送燈,,為了給這樣的家庭送燈,往往會蒸二十四盞,。
十五晚上最熱鬧,,月亮一出,人們在鞭炮聲中開始點燈,。先點面燈,,在十二盞面燈的燈窩里倒上麻油,一根火柴桿,,上頭用棉花裹住,,浸上麻油,下頭插進面燈的燈窩里,,點著,。用高粱稈織成的大“pei子”(音,,方言)托著,在房間里到處轉悠,,床頭,、床底,鍋臺,、糧囤,,犄角旮旯等,都要照一照,,為的是驅趕邪氣,,求一年無病無災。最后,,還在眼睛上照一下,,據(jù)說能保證一年不害眼。
面燈火苗將盡的時候,,大人要看燈芯上灰燼的形狀,,成棉花狀,預示著今年棉花豐收,,成豆瓣狀,,表明豆子豐收,哪樣作物豐收,,就多種哪樣作物,。老人們說,準得很呢,。
家里一切就緒,,人們開始外出,成年人端著面燈,,孩子們挑著各式各樣的燈籠,,都聚集到村莊的中心地帶,一般在村中央,,或者是生產(chǎn)隊的土場上,。有的人開始唱:“金燈籠,銀燈籠,,不給老媽子換燈籠,。”有成年人逗小孩,,指著小孩挑的紙燈籠,,煞有介事地說:“瞧!你的燈下有個蝎子,!”小孩不知是詐,,翻著燈籠,,帶著懷疑的表情說:“哪里?在哪里,?”燈籠一歪,,里面的蠟燭傾倒,整個燈籠轟地一下著火了,,瞬間燒得只剩個竹框框,。隨著四周的一片笑聲,孩子知道上當了,,委屈地哭了,,惡作劇者只好賠給孩子一盞新燈籠。
有條件的地方還會舞獅子,,玩龍燈,,唱大戲。我家鄉(xiāng)屬偏僻農(nóng)村,,這些都沒見過,,只聽成年人這么一說,如海市蜃樓一般,。
如今,,生活好了,大部分人不再點面燈,,有點面燈者也不蒸了,,到街上買幾個,找找當年感覺,。其實哪里能找得到呢,,兒時的一切,也只能到夢中去體味了,。
馮子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本網(wǎng)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wǎng)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jīng)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wěn)定就業(yè)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