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曉精神”引我前行
從我懂事起,就從父母口中頻頻聽到“彭雪楓”的名字,,《拂曉報》的故事也不時縈繞耳畔,。在歲月流逝中,,父母充滿深情回憶的故事始終伴隨著我的人生成長之路,至今仍記憶猶新,。
2017年5月25日,,我們兄妹三人與全國各地近四百名新四軍后代重走父輩路尋根至“淮北小延安”——泗洪的洪澤湖半城,在雪楓墓園的石碑林內,,欣喜地在石碑上看到父親熟悉的“俊秀方體”——“拂曉精神永放光芒”,,后面署名為:原拂曉小園丁單斐、李欣,。
1986年6月,,單斐拜訪洪澤湖半城雪楓陵園,敬書“拂曉精神永放光芒”,,以悼念彭雪楓將軍,。
父親單斐曾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四師彭雪楓師長直接領導下的《拂曉報》創(chuàng)刊三元老之一,時為四師拂曉劇團演員的母親李欣也曾兼任《拂曉報》的發(fā)行,。作為他們的女兒,,我很能理解父母的這份“拂曉”情結。當年的《拂曉報》在紛飛戰(zhàn)火中,,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從一張初創(chuàng)時油漬斑斑、印數稀少,、內容單調的戰(zhàn)地油印報變?yōu)樾问骄?、內容豐富、編排新穎的有戰(zhàn)斗力,、國內外極具影響力的黨報,,得益于彭雪楓將軍等部隊首長對年輕新聞戰(zhàn)士的關懷教誨,從而在鍛煉成長中創(chuàng)建了用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執(zhí)著追求,、刻苦鉆研,、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錘煉出來的“拂曉精神”,這種精神是彭雪楓將軍和父輩這一代老報人心血的結晶,,永遠催人奮進,!正如當年支隊司令員,、黨報委員會主任彭雪楓在創(chuàng)刊號的《發(fā)刊詞》中所說:“‘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就要到來的意思,。軍人們在拂曉出發(fā),要進攻敵人了,。志士們在拂曉奮起,,要聞雞起舞了。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
父親跟隨彭雪楓
成為“拂曉一兵”
《拂曉報》的創(chuàng)辦于1938年9月29日。當時敵偽頑進行封鎖,,辦報條件極端困難,。父親告訴我:剛入伍的他與樂于泓、易河三個年輕的新聞兵,,在首任社長王子光的帶領下,,憑著兩塊銹鋼板、兩支禿鐵筆,、半筒發(fā)脆的“高樂”蠟紙,、一盒劣質油墨,一塊木墊板,,一個膠輥,,開始了編、刻,、印工作,。印報沒有油印機,就在一塊白鐵片上調油墨,,用圖釘釘緊蠟紙的上邊一頭,,在木墊板上印刷。三張蠟紙八開大小篇幅的《拂曉報》創(chuàng)刊號,,印了不到40份,,蠟紙就斷裂了。父親在他辛勤筆耕的遺著《走向拂曉》一書中這樣回憶道:
“當出版的《拂曉報》創(chuàng)刊號9月30日早晨出現(xiàn)在東寨門外整裝待發(fā)的出征健兒和歡送的人群手中時,,竟是一張張散發(fā)著豆油香味的,、粗麻紙印成的油漬斑斑點點、多處標題與花邊破裂的油印報紙,!當我們把29日忙了一天加大半夜的,,印數不滿40份的這期產品送到支隊彭雪楓司令員、張震參謀長手中時,,感到十分羞愧和不自在,,他們乍然露出一點驚訝的神色之后,,不但沒有提出批評,反而鼓勵有加地說:‘沒關系,,失敗是成功之母啊,,蠟紙破了再來嘛!’部隊行軍一天70華里,,在駐地村子里宿營時,,彭司令員和張震參謀長來到報社,和正在返工刻印《拂曉報》創(chuàng)刊號的幾個年輕人促膝談心……就在這晚,,我們在新駐地的豆油燈下,,重新刻印著蠟紙,在拂曉時分,,終于趕出了短缺的《拂曉報》創(chuàng)刊號,。然后,又背起背包和鋼板,,隨軍挺進在崎嶇的山路上,。”
憶往昔風雨壯歌行,,作為《拂曉報》的三元老之一,,父親永遠難忘當年彭雪楓師長和他的一班人,帶領著年輕的新聞戰(zhàn)士在風口浪尖上闖與煉,,自始至終用“拂曉精神”引導他們樹立革命的苦樂觀,,藐視和面對困難。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火中,,新聞戰(zhàn)士背著背包,,挑著油印機,肩扛文件箱,,抬著煤油桶,、紙張等油印工具,跟隨部隊轉戰(zhàn)江淮平原,。一到駐地,,他們不顧行軍疲勞,立即找房子,、桌子,,采訪、寫稿,、刻寫,、印刷,日復一日,毫無怨言,。遇到敵情緊急時,還在戰(zhàn)斗連的保護下印完報紙離開戰(zhàn)斗村莊……那一幕幕感人場面仿佛就在昨天,,清晰再現(xiàn),。
1939年是游擊支隊最艱難的時候,也是《拂曉報》技術和內容改革,、挑燈夜戰(zhàn)最突出的黃金時期,。那時永城書案店鬧春荒,每個戰(zhàn)士每頓只能發(fā)幾兩紅薯,,少許高粱窩窩頭充饑,。報社新聞戰(zhàn)士咬緊牙關,束緊皮腰帶,,對一架以17元錢從國統(tǒng)區(qū)買來的粗制濫造的油印機進行改造,。在彭司令員躬親指導下,全社同志獻計,,各自獻出綢襯衣料子,,由大家參與把劣質油墨一次又一次地過濾,擠出所有渣汁,,直至每個人變成沾滿污垢的“黑人”……經過20多個日夜的苦心鉆研,,終于印出了850份像四開鉛印報那樣清晰,藍,、紅,、綠三色套版的油印報紙,改革創(chuàng)新取得赫赫戰(zhàn)果,!
1940年早春二月,,為了滿足部隊、地方及延安等各根據地,、友軍和大后方,、敵占區(qū)等讀者的迫切需要,首長對油印《拂曉報》的改革創(chuàng)新和發(fā)行數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被譽為“編外總編輯”的彭司令員披掛上陣指揮,,于小王莊帶領新聞戰(zhàn)士再次向《拂曉報》“技術革命”發(fā)起了“沖鋒”。三個月的艱辛戰(zhàn)斗,,《拂曉報》的印數從1500份提高到2500份,,進而達到了3200份的高指標,甚至多次突破4000份的高峰,!
《拂曉報》在抗日的戰(zhàn)火中誕生,,在技術革命的磨煉中成長。令父親難以忘懷的是:1939年12月初,在《拂曉報》創(chuàng)刊一年多的一百期之際,,毛主席從延安托人帶給彭雪楓一封信,,信中說道:“《拂曉報》看了幾期,報紙辦得好,,祝同志們繼續(xù)努力,,作出更好的成績”。并為《拂曉報》題詞:“堅持游擊戰(zhàn)爭——毛澤東”,。父親和他的戰(zhàn)友歷經艱辛,,從未叫苦,卻在毛主席的親切關懷與題詞勉勵中,,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后來的《拂曉報》隨著四師隊伍的發(fā)展壯大,也成長為“華中油印報之冠”,,曾被寄發(fā)到莫斯科,、紐約等世界各地,還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萬國新聞報刊博覽會”,,歐美各地報人和期刊編輯云集巴黎,,前來參觀,據說有一位先生拿起《拂曉報》看了又看后,,猜測說可能是世界上最新式的印刷機印成的,,被視為“中國的奇跡”,作為政治與藝術的珍品收藏,。
《拂曉報》創(chuàng)刊三元老之一的單斐和夫人李欣合影
父親的拂曉情結
出版《走向拂曉》
從1938年到1944年9月彭雪楓在八里莊犧牲的6年間,,父親一直都在師長身邊辦報,在首長的關懷教誨下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黨的新聞工作者,,為此父親總是自豪地稱自己為“拂曉一兵”,。1949年8月,而立之年的父親奉命帶領40多位年輕新聞戰(zhàn)士,,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在解放廈門的炮火中,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在中山路上那座經過戰(zhàn)爭摧殘的破損大酒店中,,于10月21日(廈門解放的第五天)出版并于22日晨如期發(fā)行了《廈門日報》創(chuàng)刊號;接著,,在首任社長,、總編的父親領導下,第2期《廈門日報》于23日大清早又與全市軍民見了面,。城市剛解放辦大報,,這對于父親來說,又是一次艱苦創(chuàng)業(yè)、向困難進擊的戰(zhàn)斗磨煉,,再次彰顯了“拂曉精神”的延續(xù),!
父親感恩黨的多年培育,感恩彭雪楓將軍等部隊首長的關懷與教誨,,奮進不輟,,攀登不止。即使蒙受冤屈多年,,也毫無怨言,于離休后的晚年勤奮筆耕,,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精神產品”——他的回憶錄《走向拂曉》,。
忘不了2003年的5月中旬,病床上的父親全權委托我辦理他一生辛勤耕耘撰寫的40多萬字的回憶錄《走向拂曉》出書事宜,。在整個暑假校對一稿的過程中,,我仿佛第一次走進了父親的內心世界,更深地了解了他那凄慘的童年和他在部隊熔爐中鍛煉成長的每一個足跡,,更是讀到了他對黨的一片赤誠之心和一個新四軍老戰(zhàn)士的坦蕩情懷,。
更忘不了同年的8月中旬,第二次住院病危之中的父親緊緊地握著我的手,,囑咐我一定要出好這本書,,并希望我也為書寫點什么。說這話時,,我看到了他微微顫抖的嘴唇和眼角的淚珠,,這讓我的心突然為之刺痛,含淚默語:“親愛的爸爸,,我心中的您本是樂觀的剛毅漢子,,從不流淚,即使在蒙受冤屈的日子里,,您也是那么堅強開朗,,微笑面對坎坷。然而為了這本書,,您第一次在女兒面前流了淚”,。此情此景讓我一想起來,內心就不免一陣痛楚,,忍不住潸然淚下,。
為了讓病重中的父親有所安慰,我按他的意愿,,給從未謀面的中央軍委原副主席,、父親在新四軍四師的張震老首長寫了一封信,請他為《走向拂曉》一書題寫書名。并與印刷廠商量,,破例將封面,、照片與校好的一稿裝訂成書后趕往醫(yī)院。然而,,未等書送到父親面前,,他卻帶著深深的遺憾先走了。在集美大學為父親舉辦的遺體告別儀式上,,我?guī)е鴥刃牡淖载熍c痛苦,,為父親獻上了這本尚未出版的《走向拂曉》,這是父親在有限的生命中為黨為人民,、為子孫后代留下的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可以告慰父親的是,,《走向拂曉》一書出版后,,即分別送達他的老首長、老戰(zhàn)友以及新四軍后代手中,,送到爸媽工作過的廈門日報社,、集美大學及省、市,、區(qū)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等有關單位,。父親天上有知,定感欣慰,!
繼承父業(yè)
發(fā)揚拂曉精神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一晃幾十年過去,,當年那個愛聽《拂曉報》故事的我,,如今已繼承父業(yè),成為集美大學宣傳部的一名新聞工作者,。退休后的我擔任了集美區(qū)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及省,、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為新四軍歷史的研究宣傳奉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如今父輩已逝,,但他們的“拂曉精神”仍牢刻于心,巋然屹立,!父母講述的永不褪色的紅色故事永遠在我心中余響不絕,。
1943年3月14日出版的油印《拂曉報》原件
2015年4月25日,一個非同尋常意義的日子,。
那一天,,我和哥哥按父母生前意愿,,將父親珍藏的1943年3月14日出版的油印《拂曉報》原件及彭雪楓師長親筆詩原件捐贈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這張由手刻鋼板而印刷的破舊發(fā)黃的薄報紙,,承載著沉甸甸的回憶,,歷經了72年歲月,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貢獻,。
那一天,,在集美區(qū)檔案局會議室里,我向各位領導,、來賓,、老同志介紹并展示當年的《拂曉報》,鄭重地將兩份原件雙手遞交到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文物保管部喬玲梅手中,,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這是我們收藏的第一份油印《拂曉報》原件,十分珍貴”,。喬玲梅在捐贈儀式上,,代表紀念館激動地表示,,“它見證并填補了國家新四軍歷史文物的空白,。它將作為一件重要文物,在今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主題展中展出,?!眴塘崦氛f,紀念館將為其申報認證一級藏品,,重點保管,。
與《拂曉報》同時捐獻的是彭雪楓師長親筆詩原件,詩中寫道:“長子,,一個單薄的朋友,,十年前失去了他的愛人,在那蓬勃的洪流,。如今啊,,何所寄托,寄托在琴聲里頭,,寄托在階級斗爭里頭,。彭雪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日,?!边@張紙條是母親去世后,我在整理遺物時,,看到父親的老戰(zhàn)友,、《拂曉報》創(chuàng)刊三元老之一的阿樂叔叔1989年寄給父親的信件,。在信封上,父親用他一貫端正的刻鋼板的“俊秀方體”寫著:“阿樂的寶貴遺物”,。在信中,,阿樂叔叔告訴父親:1941年12月的一次部隊大會上,彭師長寫了這首詩,,將紙條遞給一旁記錄的阿樂,。(詩中所提的“長子”就是阿樂,“他的愛人”是指阿樂在南京雨花臺就義的革命愛侶丁香),。阿樂叔叔寄詩,,是希望父親能夠寫一篇反映新四軍四師在艱苦斗爭中仍能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文章?!坝H筆詩的捐贈填補了紀念館缺少彭雪楓親筆的空白,。”喬玲梅高興地說,。
捐贈儀式后的第二天,,《廈門日報》《廈門晚報》《集美報》及宿州市委機關黨報《拂曉報》均先后對此事進行了報道。
2015年7月7日,,從北京喬玲梅傳來的照片中欣喜獲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經重整后于當日隆重開館,,我們四兄妹捐獻的《拂曉報》原件已展在紀念館的主題展中。
此時此刻,,真讓我為捐獻之舉的所值而由衷喜悅與激動:這是繼《走向拂曉》出書之后,,女兒為雙親圓的又一心愿!
2015年5月,,在新四軍后代尋根活動閉幕時,,不少新四軍后代向泗洪新研會捐獻了800余件珍貴文物,這其中也有我捐獻的油印《拂曉報》復制件和父母的回憶錄等有關重要資料,。
2018年夏,,因被父親的戰(zhàn)友姜鴻起烈士的英雄故事所感動,再次為烈士的家鄉(xiāng)——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修建的姜鴻起烈士紀念館捐獻《拂曉報》復制件和父親的《走向拂曉》一書,。
還要告知父母的是:從學校宣傳部擔任宣傳報道工作到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新四軍歷史研究工作期間,,我已撰寫了母親的回憶錄《拂曉之歌》,以及各類新四軍故事及回憶文章,,發(fā)表于《廈門日報》《拂曉報》《集美報》《集美大學報》以及《戰(zhàn)爭年代》《東南風云》《集美革命史話》《湖畔風雷》等報刊上,,通過文字敘述形式續(xù)講著父輩們永遠的“拂曉”故事,以此為榮,,樂此不疲,。
今年的9月29日,將是父親和他的戰(zhàn)友創(chuàng)刊《拂曉報》85周年紀念日,。在黨的領導下,,在彭雪楓將軍的率領培育下,,在報社歷任社長、總編的帶領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直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代代青年新聞戰(zhàn)士,高擎“拂曉精神”接力棒,,一路坎坷一路歌,,初心不變,開拓進取,,踔厲奮發(fā),,創(chuàng)建美好!如今的《拂曉報》,,承載著一代老報人的靈魂精氣,,傳承著一代新報人的豪邁朝氣。作為曾在這個革命熔爐中成長的《拂曉報》人的后代,,重溫在特定歷史年代里的一個個閃光的故事,,于感動之中收獲著一種砥礪前行的動力!一直以來,,是“拂曉精神”的激勵,,使我在面對工作與生活中的挫折與坎坷時,,有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毅前行的力量,!
記得2015年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之際,我應邀在廈門一中“開學第一課”上為中學新生講述了父親當年的《拂曉報》故事,;2017年解放軍建軍90周年,、新四軍成立80周年紀念日時,我再次為集美大學學生,、全市老同志,、新研會工作者進行了宣講。當我面對臺下一張張青春飛揚的臉龐,,輕聲唱起鏗鏘有力的《新四軍軍歌》,,動情續(xù)講著父輩的故事時,心里有著說不出的自豪,!為父母兩位“拂曉”兵自豪,!也為自己從一個耳濡目染的受益者成為續(xù)講故事的“拂曉”傳人而引以為傲!
初心融血脈,,使命扛肩頭,。新四軍后代有著傳承父輩革命傳統(tǒng)的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承前啟后,任重道遠,。在《拂曉報》85歲生日之際,,回眸她所走過的漫長之路,不能不令我思潮起伏,,感慨不已:“拂曉”高歌為抗戰(zhàn),,筆勝千支毛瑟槍;“ 拂曉精神”吾賡續(xù),,老兵笑慰應無憾,!
文/ 單曉櫻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wěn)定就業(yè) 07-11